精彩文章

“快”时代一次可贵的“慢”出彩

“快”时代一次可贵的“慢”出彩

——羊城晚报大型系列深度报道《高铁上的中国》的启示

一、新媒体时代的“快崇拜”

人类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新闻传播业态发生了深刻嬗变, 呈现出有别于此前时代的一些新现象新规律。其中一个显著的现象是, 媒体对“新” 与“快” 的推崇与竞争被提到一个更高水平。求“新” 求“快” 从来是新闻事业的本质要求之一,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信息更新往往以分秒计, 媒体对“新” 与“快” 的追求到了白热化程度, 重大舆情事件中的点滴进展, 谁能第一时间获取、传播, 谁就能瞬间获得巨大转载、点赞, 就能在媒体话语位阶中迅速提升地位。

当代媒体对“新” 与“快” 追求的不遗余力, 尽显当行本色, 令人感佩, 但由此也带来一些现象和思考。新闻的本质内涵是丰富的, 新闻产品的种类也是多样的, 不能因为对“快” 的崇拜而挤压新闻“慢” 作品的生存空间, 人们固然渴望读到“新” 与“快”, 也同样希望读到深刻与延伸; 而作为传统媒体, 由于新闻纪律管控, 由于本身的生产流程、人力储备、财力, 如何评估自身每一个生产部类的投入与产出, 各司其职, 在复杂的媒体转型期确定攻与守的方向, 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就颇值得考量。

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是, 如今一些纸媒撤销了深度报道部门, 在求“新” 求“快” 的争夺战中, 全员上阵, 而在陌生的新媒体之路上, 又以己之短迎敌之长,进退失据, 令人心生“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托砵效贫儿” 的感慨。与之相关的现象是, 如今网上能读到的独家原创深度报道, 数量有限, 起码与网上巨大的内容传播量不匹配, 所谓求“新” 求“快”, 往往变成了网络热点跟风, 互相转载、抄袭, 当事媒体忙忙碌碌一阵子, 筋疲力尽, 却什么也没捞到, 回眸一瞥, 一地鸡毛。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面对深刻的媒体转型期, 实施提升品牌战略, 倾情拥抱互联网, 探索新媒体传播、盈利规律, 涵育、谋划新增长点, 同时牢牢抓住新闻内容生产这个看家本领, 不错过每一次“快” 的战机, 也沉住气花费人力、财力、时间、版面, 坚持经营自己独家原创的深度报道, 给人们奉献了不少扎实的新闻作品。其中, 2017 年7 月3 日至7 日, 羊城晚报连续5 天大篇幅推出的“砥砺奋进的5 年·高铁上的中国” 大型系列深度报道, 就是其中一例。

二、倾部门之力历时数月打造精品

这组报道分别以《高铁在怎样深刻地改变中国?》《高铁来了, 粤东西北“活” 了!》《高铁让珠三角的经济腹地骤然壮阔》《高铁让多少深山的“坐妹” 艳惊天下》《中国高铁跻身新“四大发明”, 闪亮世界靠的是啥?》为题, 通过生动的事例、翔实的数据、系统的分析, 既深刻地反映了高铁在对人们的出行方式、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东西部协作精准扶贫、拉动落后地区招商引资及旅游业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也全面、准确地揭示了中国高铁为何被国外舆论称为“新四大发明” 的深层次原因, 整组报道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一周之内有37 家重要门户网站予以转载, 报道也引起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广铁集团高度重视, 认为报道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中国高铁的发展成就, 为中国高铁的发展和广铁集团的各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羊城晚报这组报道, 由评论深度部主任林兆均总策划, 全体在岗记者均参与采写, 并由本部门编辑部完成最后编辑排版。该组报道的最初策划案于2017 年2 月10 日就已形成雏形, 后经反复推敲、修改、定案之后,记者开始了历时两个月的实地采访, 访问了广东连接省外的每一条高铁线路的大量乘客, 采访了沿线地区政府职能部门和广大企业。有关阅评领导对这组报道的评价是: 调查采访深入扎实、文风质朴优美, 以系列专题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我国最近五年来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的伟大成就, 为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于无爆点处引爆的深度报道

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京津城际高铁于2008 年正式开通, 此后是武广高铁等相继开通, 到如今全国高速铁路网四通八达, 高铁已成为许多人出行的首选出行方式, 羊城晚报评论深度部策划执行推出《高铁上的中国》大型系列报道期间, 我国高铁事业平稳发展, 并没有什么超越行业范围的新闻引爆点, 而如今网络, 隔三差五就有新鲜热辣裹挟全网的热点舆论事件发生, 评论深度部是如何选择这样一个貌似平淡的领域花大力气下大决心, 最终成功推出这一年度“爆款” 精品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新事物对社会的实质影响,一定是在该事物已经嵌入社会机体并发生有效运转之后。高铁刚开通时, 对其巨大价值只能预言, 而当其已连线成网, 在短期内成为国人主流出行方式时, 其作为新生事物之新, 方才全面展开并对社会产生实质性改变, 进而催生出一系列“新”, 比如出行习惯之新, 就业、创业之新, 经济发展之新, 社会心理之新, 种种“新” 在短期内已入百姓日常生活, 看似没有引爆点,但却是一个弥漫周边的强烈新存在。

《高铁上的中国》系列报道策划案的提出, 源于一次部门的非工作群聊, 有同事谈到, 因为高铁, 回乡之路由迢递变快捷, 家乡老板回乡创业变多, 内地欠发达城市对高铁站的激烈争夺……七嘴八舌一凑, 部门主任林兆均敏锐地感觉到, 这里面有一系列“新”, 并有极大的挖掘纵深。于是着手策划并逐步推进执行, 最终成稿。

新闻讲究“由头”, 讲究“引爆点”, 但对某些深度报道而言, 只要能敏锐洞悉其价值, 挖掘出坚实的主体部分, “由头” 可以很小, 可以从百姓的家常娓娓道来, 进入正题。

四、内容生产要有一点“养士” 政策

好的策划方案要落地落得漂亮, 必须有完美的执行。《高铁上的中国》系列报道, 羊城晚报评论深度部在岗记者全员参与, 采写历时两个多月, 跨越多个经济协作区, 数个铁路局, 若干个省区, 近十个高铁站, 采访了广东连接省外的每一条高铁线路的大量乘客, 以及各路专家、官员、企业家, 最终, 记者交出的稿件以其或华丽或质朴或缜密的风格予人以深刻印象, 所谓慢工出细活, 整组稿件从容饱满, 层次丰富, 角度多元, 不像某些网络急就章一样浮萍无根。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 评论深度部参与此组报道的记者, 属于从业者中的佼佼者, 新闻基本功扎实过硬。但不少一线记者会有些疑惑, 他们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慢工出细活, 难道不怕绩效考核这个紧箍咒?

这就牵涉到羊城晚报为搞好深度报道而实施的一个特殊政策。评论深度部深度记者从社会优选, 在同等资历下, 待遇高于普通记者, 不要求写稿数量, 而注重考核质量, 且有严格淘汰制度。这就从制度上保障了评论深度部深度记者求精品的意识和动力。在纸媒内容生产不景气、甚至不少纸媒裁撤深度记者编制的当下, 羊城晚报的这一顶层设计可圈可点。

这或多或少让人想起我国古代的“养士” 之风, 撇开其中关于“士” 的特定内涵, “养士” 可以理解为,为培养某个特定方向的突破, 出一些特殊政策, 容许慢半拍的节奏, 拿出更多的财力和时间, 有时收获的, 可能会是一个较为精彩的回报。

五、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攻守之道

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 传统媒体从经营到内容生产, 都在谋转型。就内容生产而言, 由于其固有的生产流程与互联网即时传播特性格格不入, 面临巨大焦虑。一方面, 社会舆情和咨询被互联网强势主导, 在全网跟风的情况下, 传统媒体无法置身事外, 却又挖掘乏力,应景转载之后, 报纸一出, 已是次日, 让读者手捧报纸, 不知今夕何夕, 对其应对, 只能自身全面触网, 打造属于自己的网络报纸或曰新媒体平台。

网络传播已成为各方争夺主战场, 无论从意识形态的掌控还是具体某个媒体的自我生存, 都是必争之地。而网络传播有其自身规律, 受众群体价值观分化、利益多元, 有各自的认识逻辑和利益逻辑, 有旋起旋灭的流行语言, 有碎片化阅读的问题, 对其把握, 对传统媒体从业者来说, 是个难题, 这是一个“攻” 方向。但因传统媒体本身拥有的实体主流身份, 人们也期待从中获得更为严肃更为权威更为深刻的阅读。独家的、原创的、深度的新闻报道, 本来就是传统媒体的强项, 这个看家本领要守得住。在传播有同质化趋向的当今, 潜下心来, 花心思花时间, 不跟风, 多拿出一些坚实的精品,有助于媒体竞争力的提升。




地址:广州市东风东路733号羊城晚报社18楼     邮编:510085     联系电话:87664981 87133247     投稿邮箱:xwxh2@126.com     QQ群:151895345(广东省新闻学会)